|
|
|
|
畢業求職 謹防落入招聘陷阱 |
|
發布時間:2017/05/11 14:47:23
點擊:3279次 |
|
近日,廣州警方通報了一起400多名大學生陷培訓貸騙局的案件。另據媒體報道,目前與就業相關的詐騙問題時有發生,不少人開始找工作,面對數量龐大的“求職大軍”,一些不法分子動起了“歪腦筋”,處心積慮挖好“坑”,利用應聘者求職心切進行詐騙。(據新華社5月7日電)
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,2017年,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,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。一些不良企業瞄準應屆生急于求職的心理,趁機坑害涉世未深的求職者,致使近年來畢業生掉入招聘陷阱的案例屢見不鮮。如何幫助廣大畢業生提高警惕,辨別真偽,識破不良企業的“美麗謊言”,找到理想的工作,已成為畢業生就業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在教育和引導應屆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過程中,學校與社會的責任義不容辭。在校期間應開設就業相關課程,提供社會實踐機會,為即將走出校園的應屆生傳經授教,普及就業形勢及法律知識,講授怎樣防范求職陷阱,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,幫助畢業生具備基本的風險意識,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錘煉,迅速成熟,為步入社會做好準備。此外,學校與社會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入資質健全、經營誠信的企業,開設應屆生求職專場,為畢業生創造公平健康的求職氛圍,實現人才供求雙方的共贏。
教育引導誠然重要,求職者自身的防范意識才是關鍵。首先,即使面對很大的就業壓力,畢業生也應通過正規的渠道和機構求職,不可輕信小道消息,要堅信好工作不會隨便找上門,勿被幾句恭維話就沖昏了頭。其次,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,一定要擦亮眼睛,慎之又慎,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了解清晰,避免霸王條款侵害自身合法權益,或對方巧立名目,用看似合法專業的“話本”來忽悠自己。再者,當發現受騙或可能遭受不公后,應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,及時保留證據,并向工商、勞動等相關部門進行投訴申報。
從頻頻出現的招聘陷阱問題可以看出,即使做好了自我防范還不夠,政府部門的監管也必不可少。公安、人社、工商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同,加大打擊力度、擴大宣傳范圍,合力構筑“防騙墻”。與此同時,應加強制度建設,對屢次失信違法違規應聘單位應納入失信黑名單庫,及時向學校與社會公布,為畢業生開通綠色識別通道,為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搭建起規范、有序、誠實可信的溝通交流的平臺。
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培養的天之驕子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實現中國夢中堅力量。只要社會多方形成合力,填平求職陷阱,為畢業生順利步入社會、找到理想的事業歸宿創造條件,在不久的將來,他們必將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。
作者單位: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
|
|
【關閉本頁】【返回頁頂】 |
|
|
|
|